夏季养阳287
作者: 中医综合科 肖丽萍来源:医院月讯【封面故事】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害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小病都不会生,这样就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 春夏两季气温逐渐升高,是人体与自然界阳气逐渐生发生长以致达到旺盛的时机,在经历了一个冬季的休养生息之后,春夏之时,腠理开泄,汗液增多,特别是夏季,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了阳气宣发太过,或者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而使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虚衰,所以古代医学在天人相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 “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如《黄帝内经素问 》“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素问集注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以从其要,而培养之”,《素问注证发微 》“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等等。再者阴阳是互根互补的,按照阴阳的关系,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化;阳为阴之动,无阳则阴无以生。所以春夏养阳,才能推动秋冬的阴的生长。 古人云“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即指在起居上,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又相对较低,晚睡早起可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对增强体质有益。但是晚睡早起不可避免的会使睡眠时间减少,所以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入到工作学习当中。 夏季养生还应注意饮食调养。因为夏季人处于炎热的环境中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人体各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而且,天热大量出汗,又导致了许多营养从汗液流失。同时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又导致消化功能相对减弱,限制了营养的正常摄取,所有这些均有可能导致机体营养代谢的失衡,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或其它疾病。《摄生消息论》主张“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 。莫食瓜茄生菜,原腹中方受阴气,食此凝滞之物,多为症块”,又说“饮食温暖,不令大饱,常常进之,宜桂汤豆蔻熟水,其于肥腻当戒 ”,这些都意指夏季心火旺盛,而肾水衰弱,即使是很热的天气,也要着眼于健脾益气,在饮食上应少苦寒,节冷饮,少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健助脾运的食品,如鱼、蛋、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豌豆等,夏在五行属火,五味为苦,夏季适当食味苦之物如苦瓜、百合、菊花、苦丁茶等具有解热除烦、帮助消抗菌消炎、化、增进食欲、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功效,但过多食用味苦食物则会助心气而伤肺气,因为心火过则克制肺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心主夏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所以夏季应少食苦味,多食酸味、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豆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脏、海带 、海蜇、海藻、虾皮等。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且适当食酸味食物有助于增强食欲。咸味食物则可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夏日饮食以温为佳,不宜过热,过热则伤气,温食宜助阳气。温性食物有如下:粮食类(包括面粉、高粱、糯米、薏米及其制品),蔬菜类(扁豆、青菜、黄芽菜、芥菜、香菜、辣椒、韭菜、南瓜、蒜苗、蒜苔、大蒜、大葱、生姜、熟白萝卜、熟藕等),动物类(羊肉、黄鳝、河虾、海虾、雀肉、鹅蛋、猪肝等)。适当服用温性食物可助阳气充足,气血运行通畅,而又不至于过热而化火,故在夏季服用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夏季养阳对冬天易发的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即我们所说的冬病夏治(防冬病),防病的概念除了包括防该季节可能发生的病外,也包括防止下一个季节甚至下一年疾病的发生。冬季常易反复发作咳嗽、哮喘、遇冷喷嚏、冻疮、阳虚怕冷等,在一年中阳气最旺的夏季来补阳气,是一直以来非常有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我们可采用艾灸(可灸足三里、神阙、关元、肺腧、脾腧、大椎、肾腧等,可据具体病而选择不同的穴位)、三伏贴(可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药物及不同的穴位)、中药浴足等方式来温补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来预防冬病。 综上所述,夏季养阳是我们顺应自然界生长规律调养阳气,从而元真通畅,精神内守,百病不生。
文章分类:
医院月讯1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