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涂片中发现新型隐球菌

1679
作者:检验科  李丹
文章附图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因“咳嗽、咯痰20天”入院。患者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痰,气紧症状,咯黄白色粘液痰,痰不易咳出,伴头昏、全身乏力。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神志清楚,精神差,颈组(-),双肺扣过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双肺闻及少许哮鸣音,右肺可闻及少许湿罗音。胸片示右肺上叶大片状阴影,边界欠清晰,考虑感染可能。CT示双肺纹理显示增多,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结节状影,考虑感染病变、增殖灶。入院血常规示WBC6.82 x10~9/L N81.6%,查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血HIV(-),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住院期间,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针2.0 ivgtt bid x3天、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200ml ivgtt qg x3天抗炎治疗,并予止咳、化痰对症治疗后,患者仍有咳嗽、咯痰症状。入院当天即将痰培养及痰涂片送至检验科细菌室检查,痰外观为略带黄色的脓痰,痰涂片革兰染色法示鳞状上皮细胞<10/低倍镜、白细胞>25/低倍镜,为合格标本。油镜下查见真菌孢子,比一般真菌孢子较大,菌体周围有一圈未着色荚膜(如图1),将痰液用生理盐水洗涤混匀后行墨汁染色在黑色背景下可以找到直径4~20μm的圆形厚壁孢子,内有大小不等的反光颗粒,外有宽阔折光的荚膜(如图2),痰培养示真菌生长。由痰涂片及培养结合临床可知,此患者为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肺部感染。

肺隐球菌病(PC)是新型隐球菌(CN)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首次由Sheppe等在1924年报告。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入体内,在健康人主要侵犯肺部,临床极为少见,容易误诊。目前认为,新型隐球菌感染机体的第一步是通过呼吸道呼入其孢子,吸入隐球菌后,一般会在肺部引起一个无症状的感染,在免疫低下状态时,则首先在肺部停留后播散入血,最终常常会引起致命的脑膜炎。新型隐球菌可以对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产生黏附与侵袭,黏附率与侵袭率呈现时间依赖性;同时还可以使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率升高,对其造成损伤,这与菌体的活力相关[1]。肺隐球菌病临床诊断困难,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肺疾患。对于肺部疾病性质不明者,在鉴别诊断时要考虑到本病。对于肺部疾病伴有脑和脑膜症状者,也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此外,合格痰涂片查找到该菌孢子是诊断该肺隐球菌病的重要病原学依据,常规痰液检查时,CN的检出率非常低【2】,因此必要时可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送病理检查。


文章分类: 学术会议
分享到: